第二章 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环境
第一节 计算机一般知识
一、计算机的发展
1、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这台计算机的目的主要用于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军事上弹道课题的高速计算。
2、计算机的发展过程
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年),电子管计算机时代
基本元器件:电子管
特点:体积大、耗电多、速度慢、可靠性差、寿命低
内存:水银延迟线、磁芯存储器
外存:纸带、卡片、磁带、磁鼓等
运算速度:每秒几千次到几万次
程序设计语言:二进制码表示的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
用途:科学计算、军事用途
第二代计算机(1959~1964年),晶体管计算机时代
基本元器件:晶体管
特点:体积缩小、耗电减少、可靠性增加、重量减轻、运行速度加快
外存:磁盘、磁带
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
程序设计语言:提出了操作系统的概念,出现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用途:数据处理、工业控制,开始进入商业市场
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0年),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
基本元器件: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特点:可靠性高、功耗低、体积小、存储量大、速度快
内存:半导体
外存:磁盘、磁带
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到几百万次
程序设计语言: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
用途:科学计算、数据处理、事务管理、工业控制等
第四代计算机(1971年至今),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
基本元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内存:集成度更高的半导体
外存:软、硬磁盘和光盘
运算速度:每秒几百万次甚至上亿次
用途:以计算机网络为特征、数据库管理系统、通信软件等
3、CPU的发展
CPU厂商:Intel、AMD
1971年——Intel 4004(第一代微处理器)
1973年——8位——Intel 8080(第二代微处理器)
1978年——16位——Intel 8086(第三代微处理器)
1985年——32位——Intel 80386、80486(第四代微处理器)
1993年——64位——奔腾(第五代微处理器)
4、未来计算机向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网络化——资源共享(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数据资源)
二、计算机的特点
1、运算速度快(快)
2、计算精度高(精)
3、存储容量大(大)
4、具有逻辑判断能力(智)
5、具有自动执行程序的能力(自)
三、计算机的分类
分类标准 |
内容 |
用途 |
通用机、专用机 |
信息表现形式、处理方式 |
数字电子计算机、模拟电子计算机、数字模拟混合式计算机 |
规模 |
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微型机 |
用户使用角度 |
微型计算机、服务器、终端计算机 |
1、微型计算机
也称电脑、个人计算机、PC机等,特点是体积小、灵活性大、功耗低、价格便宜并易于使用。
2、服务器
能够帮助大量用户访问统一数据或资源的硬件设备,服务器必须具备出色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可扩充性。
3、终端
狭义:没有独立的中央处理器(CPU),也没有自己的内存。
广义:泛指一切可以接入网络的设备。